湖南一个小村子成"博士村" 30年走出21位博士
时间:2017-04-18 来源:网络整理 作者:吞武里教育 点击:次 |

秧田村博士墙。本报记者 冯蕾摄/光明图片
近日,记者走进湖南省浏阳市沙市镇北部的秧田村,一面“博士墙”非分格外夺目。墙上挂着村里考出去的博士生照片和简介,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、哈佛大学……30年来,村里1288户人家出了21位全日制博士、数百位硕士。这个博士高产村究竟有什么“秘籍”?为了揭开谜底,记者走进这里的博士家庭。
家风传承:力耕耘,勤诵读
雨后的秧田村清新、质朴,绿树红花的掩映下,一座白色墙面的两层小楼洁净整洁。村民罗建植家,走出了两位博士。
客厅保存着20世纪80年代的衡宇气势派头,黑色瓦片、水泥地面、绿油漆粉刷的半墙,墙上的照片表达着主人的孤高与牵挂。这是一张三代同堂的家庭合影,分袂是罗建植匹俦和他们的儿孙。
67岁的罗建植是地隧道道的浏阳农民,他的两个儿子罗洪涛和罗洪浪都曾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博士生。风闻记者来采访,罗建植打开平板电脑,“你看,这是孩子高三月考成效单,是全校第一名;这是孩子的高考成效单,这是考上博士研究生的登科通知书……”罗建植给记者翻看着家庭照片,如数家珍。
罗建植只有初中文凭,但他相信,即使借米用饭,也要让孩子念书,那时候家里穷,孩子念书回来都要割牛草、担水,从小就锻炼了刻苦耐劳精神。
一家几代都出博士,这在秧田村并不鲜见。
罗碧波是恢复高考后秧田村出的第一个大学生,罗碧波六兄妹都考上了大学,弟弟罗晴和女儿罗兆婧都是博士结业。“自家的学风,是母亲带了好头。”罗碧波说。罗碧波88岁的老母亲张秋香没上过学,当年扫盲时读过两个月的夜校,今后对书爱得一发不成收拾,此刻每天还要对峙念书两三小时。
寻访这座村,每一家都有着勤耕重读的好故事。
这里的一切正在转变,跟着村民们收入程度的提高,衡宇越来越标致,门路越来越宽敞。
不乱的是,有着300多年沧桑历史的罗氏老槽门依旧巍然挺立,诉说着“崇文”这个绵延不绝的追求。
老槽门匾额下的红色木柱上写着楹联,“神奇门第维新鉴古彰显祖先历史,大美秧田强族崇文精培后辈人才”。秧田村有三分之二的村民姓“罗”,罗氏家训被挂在老槽门夺目的位置,此中有一句就是“敬师长,信伴侣,力耕耘,勤诵读”。
乡贤文化:正谊明道,潜心兴教
3月29日傍晚,记者来到秧田村文光书院英语教师陈永流的家。他的学生中有4个全日制博士,他的儿子也是博士结业。
陈永流地址的文光书院,是这里重要的文化记忆。
据当地人介绍,为了筹款建书院,清朝举人彭子铨把本身的祖宅和100多亩地步都变卖捐赠。在他的辅导下,当地开明乡绅、各姓祠堂、名人踊跃捐资,募得兴建书院的资金。
如今,新乡贤正为这里带来新气象。乡贤李昌开创立教育教学奖励基金,为学校师生伙食费买单;黄蔚德捐出100万元创立敬老爱亲小我私家奖励基金……不久前,乡贤们组织创立了村教育基金会,对考取大学、获得硕士、博士学位的村民家庭进行奖励并张榜表扬。
事实上,不但是秧田村,整个浏阳市北区向来就有崇文重教的传统。新中国创立以来,位于这个片区的沙市镇沙市社区、秧田村、龙伏镇焦桥村培养的大学生约占村总人口的八分之一,此中有36名博士,成为有名的“博士村群”。
“博士村是浏阳耕读文化的一个缩影。好家风、好乡风、耕读文化代代传承,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,不只转变了村容村貌,更强化了精神文明扶植‘内核’。”
长沙市委常委、浏阳市委书记黎年龄说。
激励政策:奖优生,聚优师
作为一名从事42年英语教学的一线教师,陈永流对博士村的“秘籍”这样总结:
一是模范的示范和刊行动用。二是村里念书的气氛好,对教育很重视。每年考取本科的学生都能从村里获得400元的奖励,“记恰当前我家孩子考上大学,村主任、村支书拿着红包来祝贺,这是很大的精神鼓舞鼓励”。
“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对本科生来浏阳事情有奖励政策。这些年也在不停提高农村教师的报酬。”陈永流说。目前他的月人为在5000元摆布,这在当地算对照高了。再过一年,陈永流就要从文光书院退休了。他深深热爱着这个有着100多年历史的老校。谈到此后当地教育的成长,他坦言,目前当地教师队伍的不变仍面临难题,“要让优秀的老师留下来还需要更多的政策保障”。
──吞武里教育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