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5.1%求职者发明"五险一金"不兑现较为常见
时间:2017-04-04 来源:网络整理 作者:吞武里教育 点击:次 |

漫画:金艳
不久前,有媒体报道称,西安某高校应届结业生在求职还不到一个月时就受骗3次:被用人单位提前收取“防违约押金”,被黑中介骗了钱,甚至被疑似传销组织的不明团伙骗到了外地。现实中,还有不少大学生和他一样,在求职中上当。
日前,中国青年报社社会查询拜访中心联合问卷网,对1999人进行的一项查询拜访显示,51.8%的受访者暗示周围经历过求职受骗的大学生多。55.1%的受访者认为,求职骗局中,答理“五险一金”不兑现的情况较为常见,65.8%的受访者认为网上虚假雇用信息缺乏监管是大学生求职受骗的原因,60.4%的受访者建议大学生在应聘和签订劳动合同前多途径了解公司配景。
受访者中,男性占50.5%,女性占49.5%。受访者学历的漫衍情况是:初中及以下(1.4%)、高中/中专(11.6%)、大专/本科(80.6%)、研究生及以上(6.4%)。
55.1%受访者认为求职骗局中答理“五险一金”不兑现的情况较为常见
本科应届结业生陈晓宇(化名)正忙着参与春季雇用。去年秋招时,她因为缺乏求职经验多次碰壁。“大大都校招都要在网上填写资料,其时为了找事情也不管网站是否正规就上传了不少小我私家信息,后来总是接到骚扰电话”。陈晓宇感受,小我私家隐私就是这样泄露出去了。
去年夏天刚结业的商东奇(化名)则认为本身入了某企业管培生的“坑”。“说好的入职后做产品经理,被全方位培养为打点人才,功效都半年了,根基上哪儿缺人就去哪儿打杂,做行政做文职”。商东奇固然对现状很无奈,但也只能硬着头皮先干下去,“签了合同不克不及顿时告退”。
同样是去年结业的裴颍(化名)也对此刻的公司十分不满。“雇用时答理‘五险一金’,税后5000元,签约时就酿成了只有‘三险’,税前5000元”。在裴颍看来,缺少任何一种保险都是掉去了一份生活保障,企业这么做很不“厚道”。她也在筹备新找一份事情,有机会就分开此刻的公司。
查询拜访显示,8.3%的受访者感受周围经历过求职受骗的大学生很多,43.5%的受访者感受对照多,35.1%的受访者感受不太多,2.7%的人暗示没有,10.4%的受访者不清楚。
具体来看,受访者认为答理“五险一金”不兑现(55.1%)、小我私家隐私信息泄露(49.1%)、过了实习期被辞退(48.3%)等三项较为常见。其他还有:实际事情与投递岗位严重不符(47.5%),被迫签约“卖身契”(41.7%),录用后拒绝签订劳动合同(32.9%),以及雇用企业只为宣传,不真心招人(26.8%)等。
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卖力就业指导的老师陆瑶认为,大学生雇用骗局一般分为两类:一是所谓的第三方机构操作虚假雇用信息吸引求职者,往往在雇用起初就设法骗取大学生数额不小的求职中介费,却无法兑现告白中宣传的辅佐学生保举好的就业资源的答理;二是一些用人单位并无丹心雇用,而是操作大学生求职心切,在雇用过程中设下多重隐形陷阱骗取劳动力和劳动成就,好比以考察求职者为借口提出恒久实习要求,最终却以各类理由拒绝和推诿之前对求职者的有关户口、薪酬和岗位等的答理,此类雇用陷阱不易识破,甚至发明受骗后很难维权。“相对而言,第二类骗局内容形式多样,给求职大学生造成的时间和精力的损掉对照大,甚至会影响到整个求职打算,导致错过好的就业机会”。
65.8%受访者暗示网上虚假雇用信息缺乏监管是大学生求职受骗的原因
“我周围有的同学会看学校遍地角落里贴的雇用告白,就一张A4打印纸,只留联系人手机号码,看起来很不正规。”陈晓宇感受,求职受骗更多是因为学生本身缺乏防骗意识,而4年的大学生活中也并没有人传授“防骗技能”。
“中介对照坑人。”商东奇就是因为一个“牵耳目”的介绍,才不得不做此刻这份辛苦又无聊的事情。“找事情这事儿,最可信的还是知名企业的果然雇用信息,其他的都要仔细甄别”。
裴颍是新闻流传专业的学生,习惯在微博、微信公家号里找实习信息。“但很难说都是靠谱的事情,终究社交媒体是任何人都能注册账户和颁布信息的”。裴颍感受,如果学校和老师能供给更多实习、就业的机会就好了。
关于容易呈现求职陷阱的渠道,受访者列出了以下几项:街头小告白(61.2%)、中介公司(54.1%)、社交平台信息(38.3%)、校园雇用会(37.9%)、平面媒体告白(29.9%)、熟人介绍(22.1%)和专业雇用网站(19.1%)等。
──吞武里教育
|